2021 年,在內外因素的交織之下,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出現了它自誕生以來前所未有的一場大變局。
諷刺的是,這場變局中的最大變量,卻是 "出局者" 華為。
從整體情況來看,華為在 2021 年的中國智能手機行業中呈現出 "實質性缺位" 的狀態,由此帶來的意義重大的多層變化——舉例來看:
無手機可賣的華為,在這一市場留出了大片空白,由此引發了一場更加激烈的高端市場之戰,但國產廠商戰而無果,蘋果成為最大贏家。
缺貨使得華為無法維持原有的龐大線下渠道,與此同時,小米猛攻線下,榮耀卷土重來,線下渠道的江湖再生波瀾。
麒麟芯片無以為繼,攪動了手機芯片市場:高通強勢卻再次翻車,聯發科和展銳也趁機而上,而 OPPO、vivo 小米的自研芯片紛紛亮相了。
從總體上來看,2021 年的中國智能手機行業,依舊是奇 "卷" 無比——玩家們借助華為 "出局" 帶來的機會紛紛 "上探",卻陷入了一場又一場彼此之間的 "連環殺"。
沒有誰,可以高枕無憂。
高端,一直是國產手機廠商們的一個心結。
從產品布局上來說,小米有 MIX 系列,OPPO 有 Find 系列,vivo 有 NEX 系列……但遺憾的是,國產廠商中唯有華為的 Mate 系列和 P 系列真正站穩過高端,并且與蘋果形成雙峰對立之勢——IDC 數據顯示,2020 年上半年,中國 600 美元以上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占比 44.1%,蘋果占比 44%。
2021 年,高端市場生變——華為 Mate 和 P 系列因為芯片問題無以為繼,留出了大面積的高端市場空白,這種空白是一種巨大的誘惑。
尤其是對于覬覦高端已久的其他玩家來說,這仿佛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上探之機。事實上,它們也的確非常努力地去做了諸多嘗試,試圖抓住機會 “補位華為”。
但問題是,上探高端,談何容易?
從結果來看,幾個試圖趁機在高端上有所建樹的玩家,都是聲勢浩大,卻無法真正替代華為的高端地位。具體來看:
OPPO 的 Find X3 系列雖然用心用力,且表現好于 Find X2 系列,但最終 "銷量依舊沒有達到預期",年底發布的 OPPO Find N 折疊屏手機反響不錯,甚至 OPPO 內部還為此開了一場慶功會,但問題是比較缺貨。
小米 11 發布之初走量不錯,讓渠道商賺了錢,但續作并不給力,尤其是 "超大杯" 小米 11 Ultra 的發熱問題明顯,引來不少渠道商吐槽;MIX 系列的兩款產品 MIX Fold 和 MIX 4,有亮點,但是量也不大——用渠道商的話說,"價格撐不起來"。
榮耀回歸后推出了高端產品 Magic 3,在外觀上頗類似于華為某款產品,接盤意圖明顯,但從銷量上來看并不如意。
這個結果,可以從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得到佐證。數據顯示,蘋果 iPhone 在 2021 Q1 出現了 94% 的出貨量增長率,而在全年的同比增長率也高達 44%??梢哉f,在華為無力守護大中華地區的高端市場的情況下,國產手機基本上無力填補空缺。
用多位渠道人士的話說,"高端用戶基本上都被蘋果收割了"。
不過,在小米 OPPO 榮耀紛紛沖刺高端卻基本落空的同時,以 "本分" 為文化基因的 vivo 卻頗有一些斬獲。
但它并沒有舉起高端大旗,而是獨辟蹊徑,在 2021 年大力加碼影像,通過微云臺、蔡司合作和 V1 芯片這 "三板斧" 幫助旗下的 X60 系列和 X70 系列實現了口碑上的破圈和銷量上的上探,可以說是穩中求變的一個經典案例。不僅如此,vivo 甚至沒有在 2021 年發布 NEX 系列新品,顯得頗為另類,據內部反饋稱,產品是做出來了,“但沒做好寧愿不發布”。
那么問題來了,華為之外的國產廠商,為什么無法在高端與蘋果抗衡?
一位與渠道商多有交集的行業人士告訴雷峰網,高端手機本質上不是由價格定義的,而是由接納它的用戶群體來定義。他舉例稱,華為手機高端之所以能成,一部分是因為不差錢的國企或私企領導大都用華為手機,這會在它的圈層形成示范效應,華為手機沒貨,他們寧愿不換,等一等;其他品牌可能就很難到達這個地位和圈層。
另外一位曾經任職于某手機巨頭的行業人士告訴雷峰網,其實華為被美國制裁之后,其他國產廠商們都在追問誰能夠成為下一個華為,但問題的關鍵不是 "誰",而是有沒有,也就是說,中國的科技產業還能否出現下一個華為。
他表示,其實很簡單,華為手機站穩高端的最大支撐點,是它打造出了自己足夠強大的麒麟 SoC 芯片,有了自己的 SoC,華為手機就能夠形成真正差異化的產品賣點,而且可以有效控制自己的產品節奏。但背后,是它在海思芯片和通信領域十幾年的研發投入成果,這是小米 OPPO vivo 等從渠道創新入手的后進企業根本無法具備的條件。
換一個維度來看,他認為,智能手機產業里能夠占據高端地位的三大巨頭蘋果、三星和華為,其成功的背景是美國、韓國和中國這三個國家的不同的創新模式,蘋果是美國式的從 0 到 1 的原生創新,三星依托韓國的從 1 到 10 的全產業鏈條和核心器件優勢,而華為則是從 10 到無限大,背后依賴的是中國龐大的產業規模和成本優勢——當然,華為自身的體系能力構建和技術能力積累是核心的。
某種意義上,華為在高端手機的成功,實際上是它在特定的產業機遇下的體系創新成果,在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孤本,可以說是不可復制的。
值得強調的是,即使是在極度缺芯的 2021 年,華為也勉力維持其手機出貨狀態。一位接近華為消費者 BG 管理層的資深行業人士告訴雷峰網,2021 年在有限的麒麟芯片庫存下,華為內部采取了 "滴灌" 政策,也就是少量而持續緩慢地出貨手機。華為后續也推出了 P50 和 P50 Pocket 這兩款產品,出貨量不高,但目的就是以維持其在行業的存在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的制裁之下,P50 和 P50 Pocket 的 5G 功能被無情閹割——談到此處時,一位芯片企業的老大嘆息稱:確實是悲壯。
同時,華為在 P50 和 P50 Pocket 展現出的強大產品定義能力,依舊讓人感到敬畏。尤其是 P50 Pocket 這款產品,據一位資深銷售渠道人士對雷峰網評價稱,"它已經被打造和定義為一款藝術品",在銷售上也基本上是 "供不應求",只是出貨量實在不大。
不僅如此,華為也在為重返手機市場做準備。
根據華為消費者 BG 對其內部員工的說法稱,華為手機業務最晚會在 2023 年 "王者歸來"。然而對此說法,多位手機從業者對雷峰網表示并不看好,因為短期內中美關系并不樂觀,三五年之后即使華為利用國內半導體工藝的發展回歸了,機會也不大。
2021 年,中國手機市場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線下渠道爭奪戰。
這場爭奪戰的起點,是華為被制裁之后導致的嚴重缺貨,導致它的大量渠道商合作伙伴無貨可賣。一位長期從事手機零售渠道行業的資深人士 W 告訴雷峰網,華為在 2021 年經歷了大面積的渠道流失,大量的小型店面直接關店,有的則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轉投其他品牌,"換個門頭就開始賣其他品牌的產品了",這其中榮耀是大頭。
但同時,華為也一直努力地維持它的核心渠道商,比如說 Top364 客戶,甚至是 Top1000 客戶,其主要方式就是賣車。W 表示,華為渠道商賣一臺車并不容易,但好處是利潤高,經銷商賣一臺車等差不多等同于賣幾十臺手機的利潤;另外,這些經銷商對華為的忠誠度很高,華為發了一個新款智能手表,他們也會在朋友圈大面積轉發,"瞬間就刷屏了"。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華為渠道流失比較嚴重、"不能賣手機只能賣車" 的時候,也頗有人逆勢而動,憑借一些強人脈關系加入到華為的經銷商陣營——這背后其實也依賴華為給渠道商努力傳遞的信念:它最終會 "王者歸來"。
在華為之外,小米、OPPO、vivo 等玩家的線下渠道也在發生大小不一的變化。
相對來說,OPPO 和 vivo 的渠道變化更多是內部因素驅動的。W 告訴雷峰網,從華為流失出來的渠道商,其實不是太容易進入 OV 渠道體系,因為后者是一個關系網密切且復雜的獨有體系;但是 OV 的 20 萬家門店其實也在進化,很多街邊小店都關了,都在往 Shopmall 或者檔次更高一點的形象店轉。
與此同時,從不少渠道人士的反饋來看,OPPO 和 vivo 在一線城市的渠道布局并不算成功,一個典型的案例是 OPPO 上海旗艦店已經公開宣布關閉。另外一個來自 OV 代理商的數據是,在深圳的 OV 專賣店大多不賺錢,只能靠品牌方補貼來維持,但補貼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相對來說,小米在 2021 年的渠道策略,最為激進。
從結果來看,小米先是在 2021 年 4 月實現了 5000 家小米之家的里程碑,10 月份這一數字過萬,堪稱是 "狂飆突進"。這背后,一方面是小米在線下渠道采取的 "低風險穩定收益" 新模式,另一方面是小米在線下渠道上堅持的 "數字化" "高效率" 思維。
但除此之外,小米其實也放低了一些新開門店的準入標準。一位渠道人士給雷峰網舉例稱,以往一家渠道商開門店時,假如小米一開始的要求是客流量可能是 10000,但在擴張期間,為了快速開店,這個數字可以放寬到 3000。
另外還有一個有效招數:補貼。
一位在某一線城市開了超過十家小米之家店面的經銷商老板 X 告訴雷峰網,小米為了鼓勵他多開店,會給他一定的點數補貼(畢竟小米手機的毛利潤相對比較低),最開始是補了 0.5 個百分點,后來到了下半年,連續兩個月都給了 1 個點,他這個算是比較好的情況,因為開店在十家以上;很多層級低一點(比如說開店數量低于十)的賣家,未必能補多少。
他還表示,其實一年算下來,他自己的小米零售業務肯定會是虧損的,好在還有其他一些業務收入做平衡,因此能夠勉強支撐下去,但他已經是經銷商中層級比較高的;但很多層級低的小米經銷商必然會虧損,如果情況無法改善,就只能閉店。
實際上,小米線下門店盡管擴張很快,但在 2021 年出現大面積虧損,甚至也有一些小米門店因為虧損而關閉——這其中還伴隨著小米中國區線下業務相關的兩次人事變動:高自光和尚進相繼離開,他們都曾經擔任小米中國區線下渠道業務的負責人。
除了毛利潤不高的問題,小米線下渠道在 2021 年下半年還面臨一個重要對手,就是榮耀。
實際上,榮耀在 2021 年回歸之后,由于其與不少渠道商的利益綁定關系,就一直在大力布局線下渠道,與之對應的是,榮耀回歸之后,一改以往主要依靠線上走量的模式,其 70% 的手機出貨,走的是線下渠道;因此榮耀的開店速度也非常迅猛,與擴張線下的小米也形成了直接競爭關系——雙方也由此迎來了 "二次戰爭"。
一位打算新開榮耀手機門店的經銷商告訴雷峰網,他之所以準備做榮耀,是因為榮耀起來得很快,尤其是榮耀 50 這款機型;而且榮耀占了華為的便宜,畢竟是華為出來的,在宣傳和銷售話術上可以明目張膽地帶上華為,很多華為用戶換機的時候,也的確考慮了榮耀。
不過,在榮耀也在線下擴張的同時,也有經銷商對榮耀表示抱怨。例如,W 告訴雷峰網,多位經銷商對其表示,也許是由于出身華為,榮耀的人在與一些線下渠道商談合作時 "態度非常強勢",這讓渠道商不爽——甚至有渠道商評價榮耀為:“沒有華為的命,卻得了華為的病。”
整個 2021 年,"缺芯" 成為各大行業的關鍵詞,但手機行業感受的切膚之痛更加深刻。
華為之外,最先感受到這份痛苦的,可能是榮耀。它獨立之后,快速與高通這樣的核心供應商恢復合作,首選其實應該是旗艦之作驍龍 888,但那時候,這顆芯片的產能,實際上早就被其他幾家搶光了,無奈之下,榮耀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驍龍 778,并且加班加點縮短這顆芯片的推進周期。從結果來看,搭載驍龍 778 的榮耀 50 確實起到了幫助榮耀回血的作用。
在 SoC 之外,沒有華為撐腰的榮耀,其實也面臨著另外一個挑戰——來自其他玩家的激烈競爭。
一位供應鏈人士告訴雷峰網,其實在 2021 年初小米 OPPO 等玩家在給供應商定 Forecast 的時候,有意識放大目標數字,其實就是為了在供應鏈上擠壓榮耀的生存空間,"友商這么做也是比較忌憚榮耀回來",所以說,"某些時候缺芯其實也是人為的"。
手機行業的內卷之殘酷,在缺芯這件事兒上可見一斑。
但內卷激化只是缺芯問題影響的其中一個側面,另一個更為關鍵的變化是,芯片廠商和手機廠商之間的關系變化,尤其是在 SoC 領域。
一位熟悉手機供應鏈合作的某芯片公司從業者 M 告訴雷峰網,在高通驍龍的供貨體系中,針對小米 OPPO vivo 三家有一個優先級排序的問題,由于 vivo 在 5G 時代也選用了三星 Exynos 處理器,高通不樂意,就在供貨優先級上把 vivo 降權,排在小米和 OPPO 之后,但高通也會擔心份額丟掉過多,所以也會(窩著火)去找 vivo 把這事兒給拉回來。
結果在全行業缺芯之后,高通的地位變得更加強勢,對 vivo "甚至有點半撕破臉了",而 vivo 就變得被動很多,在一段時間內不再推出基于三星 Exynos SoC 的手機新品——不僅如此,雷峰網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由于三星 SoC 在能力上過于拉胯,vivo 甚至已經打算放棄與三星 Exynos 的合作。
除了全行業缺芯問題,華為麒麟芯片的出局,也對此雙方關系造成一定影響。
一位在某大型手機廠商從事研發工作的工程主管 Y 告訴雷峰網,高通強勢這個情況一直有,但是 "華為還在的時候會好一點"。畢竟,華為麒麟 SoC 正常生產出貨的時候,高通在中國還是有對手的;但麒麟沒了之后,高通一家獨大,各家爭著搶著上高端,就不得不依賴高通,再加上缺芯問題,高通的地位就起來了。
實際上,從實際的產品體驗來看,驍龍 888 在設計上是翻車了的,發熱問題頻繁出現,"但你就是沒有辦法",畢竟,高通驍龍 8 系的消費者認知度已經很穩了——也有業界人士對雷峰網反饋稱,驍龍 8 Gen 1 的表現也不是很好,但該用還是得用。
不過,高通雖然在旗艦和高端市場強勢無比,但在受眾面更廣的中高端和中低端 SoC 市場,情況也發生了變化。
一個比較大的受益者是聯發科。2021 年的前三個季度,聯發科出貨量強勢增長,并且持續位居全球手機處理器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究其原因,半導體分析人士告訴雷峰網,高通策略性專注 5G 市場,而聯發科則抓住了 4G 市場的龐大出貨量空間——當然,華為被美國打壓,也給聯發科提升市場份額增加了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聯發科也在抓住麒麟無以為繼和高通驍龍拉胯的機會,大力沖擊高端市場。目前已經有多款定位中高端甚至旗艦的機型已經官宣采用聯發科的天璣 9000 處理器,而天璣 8000 系列也蓄勢待發,這對高通來說不是什么好消息。
聯發科之外,另外一個取得突破的玩家是中國大陸 SoC 廠商展銳。
在整體缺芯和麒麟缺位的大背景下,展銳在 2021 年成功進入到榮耀、realme 等主流手機品牌,并在 2021 年 Q2 取得全球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AP)市場第四名,僅次于聯發科、高通和蘋果——這也可以說是可喜可賀的變化。
當然,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手機廠商的自研芯片在 2021 年紛紛取得一些進展。比如說小米澎湃的 C1 影像芯片和 P1 充電芯片,vivo 的 V1 影像芯片,還有 OPPO 的影像專用 NPU MariSilicon X。
總體上來看,小米 vivo OPPO 這三大廠商的自研芯片都著力于影像,不過目前 OPPO 已經傳出自研 SoC 的消息,而 vivo 方面則在回應媒體時明確表示不會自研 SoC——至于小米,它之前有推出澎湃 S1 處理器的經歷,但是未來是否會自研 SoC,尚未可知。
其實在華為這個最大變量之外,中國智能手機大盤在 2021 年還有不少值得關注的變化。
比如說,一加在公開層面并入 OPPO,成為 OPPO 子品牌。這個事情是在 2021 年 6 月公開宣布,但知情人士告訴雷峰網,實際上,劉作虎早在 2019 年就在 OPPO 掛職,那時放在一加的精力更多一點;2020 年劉作虎回 OPPO 負責產品,到 2021 年才把一加完全收回來。
這背后,劉作虎的回歸是關鍵,而一手推動的是陳明永。
一加的回歸,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與 OPPO 組織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畢竟在融合期間,已經有不少原來一加員工離職;但一加的回歸,本質上是如何助力 OPPO 的產品高端化——Find X3 系列是一個嘗試,年底的 Find N 折疊屏手機是一個好節點,但重頭戲,無疑是 OPPO 即將在本周發布的 Find X5 系列。
高端化的問題,同樣也將是 2022 年小米的一大重心,畢竟它已經在 2022 年 2 月 8 日成立了高端化戰略工作組。
不過,小米在 2021 年 3 月官宣的造車一事,實際上已經成為它在今后數年在智能手機之外的另一大業務重心。一位接近小米核心管理層的人士告訴雷峰網,小米官宣造車之后,雷軍把三分之二精力投入造車,后來小米手機業務在 2021 年出了些問題,雷軍又把三分之二精力放回來到手機上。
但無論如何,在造車一事上,小米已經沒有回頭路。
需要明確一點,在手機業務之外,OPPO vivo 榮耀們其實也有足夠多的危機感考慮其它能夠帶來增量的業務板塊,比如 IoT 板塊。
從 2021 年的情況來看,OPPO IoT 業務聲量也不小,但表現不好,在 2021 年裁員不少,最終這個業務不得不自立門戶,還需要自負盈虧;vivo 的國內智能手機業務雖然穩一些,但它在 IoT 業務上動作也相對比較慢;榮耀回歸未久,這一塊的鋪開需要時間。
總體來看,小米 IoT 做得相對比較好。一個典型的細節是,在雷峰網的訪談過程中,小米 IoT 生態的表現,甚至得到了一位榮耀員工的贊許。
不過,一位資深從業者告訴雷峰網,從各個智能手機行業的玩家來看,在經過 2019、2020 的快速增長后,IoT 業務實際上也進入一個停滯狀態,IoT 產品在 2021 年沒有看到增長點,甚至包括小米的 IoT 業務和生態鏈業務,都陷入成長陷阱中,處于尷尬狀態——所以,手機廠商們的競爭重心又重新回歸手機業務本體中,這也是 2021 年的手機行業更加 “卷” 的原因。
另外一個絕對不能忽略的玩家,是華為。
畢竟,華為并非是真正出局。實際上,它在被迫放下榮耀之后,動用了所有可行的生存策略;不僅如此,它還在技術方面持續深耕,在一些核心渠道的維持方面也是不遺余力,時刻做好著卷土重來的準備。
當然,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以上發生在 2021 年中國智能手機行業的眾多變量,都是已經拉開大幕的 2022 年又一輪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大戰的伏筆。
在這場大戰中,曾經的王者華為已經在出貨量榜單上 "出局",但它實際上又以某種方式無處不在;小米、OPPO、vivo 三大諸侯鼎足而立,各有千秋,在沖擊高端的道路上不斷跋涉;脫胎于華為的榮耀,在自立門戶之后,已經站穩腳跟,但危與機依舊并存;此外還有酷派的低調歸來,魅族的賣身傳聞……
當然,手機廠商們不僅僅面臨著來自于手機業務激烈競爭的生死憂患,也同樣在面臨著在新的增長維度上如何取得突破的問題——二者之中,一個是當下,一個是未來,二者的挑戰都很大,也都不容有失。
凡此種種,交織成了一個殘酷無比又精彩無比的商業修羅場。
在此間,仍在場中的玩家,其實都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是實力強大如華為,也無法避免在手機業務如日中天之時遭遇美國打壓。所有參與者都不得不像夸父逐日那樣,只能永遠以持續奔跑的姿態,在技術、產品、渠道、品牌的多維競賽中,認清自己,把握形勢,才有機會贏得一席生存之地。
正可謂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