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d Flash閃存顆粒中根據存儲密度的差異可分為SLC、MLC、TLC和QLC四種,分別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區別呢?今天Agrade睿達就跟大家系統地梳理一下這些名詞分別指什么,它們又有什么區別。
按照存儲方式劃分,NAND閃存已經發展了四代:
第一代SLC(Single-Level Cell)每單元可存儲1比特數據(1bit/cell),性能好、壽命長,可經受10萬次編程/擦寫循環,但容量低、成本高,如今已經非常罕見;
第二代MLC(Multi-Level Cell)每單元可存儲2比特數據(2bits/cell),性能、壽命、容量、成各方面比較均衡,可經受1萬次編程/擦寫循環,現在只有在少數高端SSD中可以見到;
第三代TLC(Trinary-Level Cell)每單元可存儲3比特數據(3bits/cell),性能、壽命變差,只能經受3千次編程/擦寫循環,但是容量可以做得更大,成本也可以更低,是當前最普及的;
第四代QLC(Quad-Level Cell)每單元可存儲4比特數據(4bits/cell),性能、壽命進一步變差,只能經受1000次編程/擦寫循環,但是容量更容易提升,成本也繼續降低。
SSD固態硬盤一直在追求更大的容量和更低的成本,而存儲單元是 固態硬盤的核心元件,選擇SSD實際上就是在選擇存儲顆粒。所以會迫使Flash芯片廠商一直更新制程,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Flash閃存顆粒中每Cell單元存儲數據越多,單位面積容量就越高,但同時導致不同電壓狀態越多,越難控制,所以導致顆粒穩定性變差,壽命變低,各有利弊。相對于SLC來說,MLC的容量大了100%,壽命縮短為SLC的1/10;相對于MLC來說,TLC的容量大了50%,壽命縮短為MLC的1/3;相對于TLC來說,QLC的容量大了33%,壽命縮短為TLC的1/3。
目前在SLC、MLC、TLC、QLC閃存顆粒中,TLC已經是主角,QLC是未來發展趨勢。QLC顆粒跟前幾種顆粒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價格便宜,容量大,雖然P/E壽命低,但是大容量的優點很好的彌補了這個弱點。TLC又有2D-TLC與3D-TLC兩種,目前市面上以3D-TLC居多。3D-TLC又再細分為32層3D-TLC、64層3D-TLC、96層3D-TLC以及最新的128層3D-TLC。
我們來總結一下,簡單來說,這四類閃存顆粒中,SLC的性能最優,價格也是最高,一般用作對于可靠性、穩定性和耐用性有極高要求的工業控制、航天軍工、通信設備等企業級客戶;MLC性能夠用,穩定性比較好,價格適中,為工業級和車規級SSD應用主流;TLC是目前消費級SSD的主流,價格便宜,但可以通過高性能主控、主控算法來彌補、提高TLC閃存的性能;QLC是奔著更大容量和更低成本來的,相信QLC閃存顆粒會使得固態硬盤進入大容量廉價時代。